残疾人之家 让受助者逐渐成长为助人者

日期:2025-04-08 浏览:154
字号:
【大】【中】【小】
分享到:

4月1日一早,张丽就在厨房里忙活起来,摘菜、洗菜、切菜……10点半左右,看到全部配菜处理好了,她就开始炒菜了。

这样的场景,在江阳区蓝田街道残疾人之家里每天都准时出现。

厨房掌勺、做手工

他们变得爱跟人交流了

“张老师是我们的大厨,炒的这些菜很受欢迎。”在残疾人之家里的“泸蓝素爱膳堂”,张丽和其他几位残疾人以及家属,成为了厨房主力,谁掌勺、谁打下手,他们分工明确。张丽在家里就做饭,根据每天的菜单,她炒出了花样繁多的菜肴,听见大家对她炒的菜赞许,她害羞地笑了。

社区居民在残疾人之家里的“泸蓝素爱膳堂”排队取餐

11点30分,小区居民陆陆续续来到“泸蓝素爱膳堂”,他们可以在这里免费品尝素餐。残疾人之家的成员们早已在餐厅等候,他们有的在门口迎接,有的递餐盘和打菜,还有的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取餐。“味道很不错,而且给小区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了便利。”来用餐的居民们对菜肴和残疾人之家都赞不绝口。

“特别要感谢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捐赠的有机蔬菜、烹饪设备。”残疾人之家工作人员介绍,有了热心人士的支持,才能为辖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免费助餐服务,这种“家门口的助残”模式,也让受助者逐渐成长为助人者。

除了为居民提供助餐,残疾人之家的成员和志愿者们还在做手工制品。艾草养生锤、扭扭花、手绳……几名残疾人尽管动作缓慢,有的人每天只能制作一个手工制品,但他们依然认真地跟着志愿者学习制作。

刘均的妈妈钟国莲,每天都会陪着儿子到这里做手工,她也成了这里的志愿者“。因为疾病原因,以前儿子就只待在家里,话也很少,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钟国莲告诉记者,去年,刘均来到残疾人之家之后,慢慢活泼起来,也愿意和其他人交流了。刘均把这里当成了学校,每天准时来到这里学知识、学手艺。“现在麻将都不打了。”钟国莲感叹,跟着儿子每天来这里做义工后,经常活动着,自己的身体也好了许多。

“来到这里,相当于从‘小家’走进‘大家’,和大家一起做事、聊天,每天心情都很好。”税丽芳和周红两人也在做着手工,尽管腿脚不方便,但她们手上却很娴熟。社区志愿者余登福见证着这些残疾人朋友的变化,有的人刚来的时候也不爱说话,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也知道和人打招呼了,还懂得关心他人。

家门口的助残

让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

江阳区蓝田街道残疾人之家由泸州市益康社会工作评估与研究中心于2024年7月成立,现有13名残疾人成员,社区志愿者骨干20名,大学生志愿者团队3支,社工9名。该中心负责人介绍,残疾人之家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在泸州市残联、江阳区残联和街道办的指导支持下,探索出“政府搭台+社工助力+全民参与”的创新服务模式,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助残共同体。政府部门提供的400平方米标准化场地,配备无障碍设施,并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建立起涵盖职业评估、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就业孵化、产品销售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我们立足市场需求开设非遗手工制作、健康素食烹饪、健康管理技术学习等技能培训项目。”该负责人介绍,残疾人之家目前已为3000人次提供用餐服务,残疾人学员制作的艾草养生锤、手工编织品通过社区市集销售;通过“爱心早餐车”等项目为残疾人及家庭实现社区就业,真正用双手创造价值。下一步,残疾人之家还将深化“培训-就业-反哺”的良性循环,计划拓展电商直播、社区经济等新业态培训,让更多残疾人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在此也诚邀更多爱心力量加入,共同点亮特殊群体的生命之光。”

目前,江阳区已构建起“区级统筹、街道落实、社会参与”的三级助残体系,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与精准服务,让更多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